內容來自hexun新聞

同根同源 華枝競秀車貸台南南區車貸

1月16日,“同根同源頌中華”書畫展在新金融藝術中心正式開展。展覽匯聚瞭200餘幅書畫作品,作品主要來自臺灣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和南開大學書畫藝術與美學研究中心的師生作品,這既是一次兩岸水墨創作的集中展示,也是一場兩岸高校學術交流的盛會。兩岸畫傢齊聚津門1月16日,由天津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天津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天津市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聯合會、南開大學、臺灣師范大學、天津日報傳媒集團主辦,南開大學書畫藝術與美學研究中心、天津新金融文化傳媒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同根同源頌中華”書畫展正式高雄小額借貸信貸年息開展。臺灣師范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李振明、教授程代勒,韓國東國大學美術專業教授金大烈,南開大學書畫藝術與美學研究中心主任尹滄海等參展藝術傢出席瞭開幕儀式。安徽省美協常務理事郭因、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教授樊波、故宮博物院著名鑒定專傢梁穗等嘉賓到場參觀。展覽匯聚瞭200餘幅書畫作品,到場的畫傢們紛紛與參觀者互動交流,分享創作理念。作品主要來自臺灣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和南開大學書畫藝術與美學研究中心的師生作品,這既是一次兩岸水墨創作的集中展示,也是一場兩岸高校學術交流的盛會。臺灣師范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李振明是臺灣主辦方代表之一,他告訴記者,此次畫展就是要從不同畫作中尋找水墨畫的共同點:“中國水墨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瞭不同風格和流派,臺灣是沿海島嶼,對外來文化吸收很快,所以這次展出的作品有很多很西方化。但大陸方面則是累積瞭很多傳統的元素,更有古色古香的感覺。”近代以來,關於傳統水墨畫的傳承與創新有很多爭論,李振明以飲食為例說明瞭自己的看法:“平心而論,西方文化對我們影響很大,我們現在也吃牛排,但最愛的、吃得最習慣的還是中餐。繪畫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尚且如此,未來的水墨發展也會回到我們最親切的方式上來。”出席展覽的臺灣師范大學教授程代勒也指出,水墨從來都不是保守的藝術,中國畫對外來藝術技法和文化形式的吸收由來已久。“從民國以來,西畫創作技法對傳統水墨畫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們並不排斥西方畫,因為能從中汲取經驗。我在平時的教學中,也常鼓勵學生多嘗試,不試怎麼知道哪種西方的技法該吸收,哪種不適宜加入到水墨畫的創新之中呢?水墨藝術從造型到筆法都是有無限可能性的。”本屆書畫展強調以畫會友,程代勒表示,他樂於有此機會與天津畫傢交流切磋,為兩岸的文化溝通搭起橋梁。不以創新而新臺灣現代水墨先驅、著名畫傢劉國松先生創作於2011年的作品《火紅的傢園》也在本次參展的經典作品之列,此次書畫展也是劉國松的作品首次亮相津門。1956年,劉國松先生從臺灣師范大學畢業後,隨即創立“五月畫會”,發起現代藝術運動。1961年,他有感於一味追隨西洋現代藝術思潮與畫風之不當,更基於對發展與宣揚民族文化傳統的強烈使命感,便在創作上做出重大調整,重拾東方畫系的水墨媒材,從事水墨的革新,倡導中國畫的現代化,並提出口號: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舊的;抄襲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襲中國的。“藝術傢如今需要面對的既有五千年的歷史文明,也有西方現代文明的強烈沖擊。這兩條脈絡的交叉點在哪裡?批評模仿傳統是不對的,難道模仿新潮就正確?反對學習中國傳統繪畫,難道抄襲西方藝術正確嗎?”此前,談及中國畫的創新,劉國松曾表示自己很尊重傳統,沒有傳統就沒有國畫近千年的輝煌。“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水墨畫到瞭21世紀,必須要變瞭。為什麼?社會不一樣瞭,我們的畫也應該不一樣。我們不是生活在明清時代,我們生活在現代。思想、生活不同瞭,畫傢們還完全堅持文人畫的衡量標準的話,那樣生長的土壤就會很少,前面的路就很短瞭。沒有技術的創新,風格就出不來。”中國畫對形、對色彩描畫之法的超越與解放,是把世界紛繁單純化的表現。它是對藝術獨特審美趣味的提純,是對中國畫獨特繪畫材料的自由運用。它是純粹語言與自由心靈的產物,是藝術傢的內心抒發,不以創新而新,不以標異而異,不以畫而畫。據介紹,劉國松不僅在作畫上敢為人先,他還是臺灣文化界訪問大陸的第一人。“我第一次到大陸辦展覽,是1983年2月在北京。在隨後的3年裡,展覽走遍瞭18個城市,北到哈爾濱,西到烏魯木齊。”而談起在大陸辦展的經歷,他說最為難忘和激動的是2007年自己生日當天,在北京故宮武英殿舉辦個展。“北京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文化的最高殿堂,他們邀請我去辦大型展覽,是對我的肯定,那個時候我就跟自己說這輩子沒白活。”劉國松對天津並不陌生。“我去過天津,但因為天津離北京很近,所以都沒有在天津辦展。”雖然未能親自出席本次展覽,但他表示:“我非常期待有機會再去天津,在那裡辦一次個展,和天津的朋友分享我的繪畫心得。”水墨的人文氣息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教授尹滄海帶來瞭自己近兩年創作的20餘幅佳作,其中不乏恢宏巨制。潑墨畫作《玉龍雪山》也亮相展覽,極具視覺沖擊力,談及創作靈感,尹滄海介紹:“我登上玉龍雪山山頂時的感受很強烈,回來後創作瞭這幅作品,我潑墨時大傢都看不懂我在畫什麼,但自己心裡很清楚哪兒是山、哪兒是河、哪些是樹木,遠近疏密黑白皆已分明。”中國作傢協會原副主席、著名作傢蔣子龍曾評價其畫蘊含禪機。“他的畫能大能小,能簡能繁,能動能靜。有些畫讓人看過心情激動,有些則能讓浮躁的人心沉靜下來。”尹滄海的作品題材范圍廣泛,涵蓋瞭現實人物、佛道鞍馬、神靈怪異;也有名山大川、仙山瓊閣,異域風光;花鳥魚蟲、果蔬案頭、祥禽瑞獸亦是他創作的素材來源。他善於抓住生活中稍縱即逝的感覺,並訴諸筆墨。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尹滄海的巨幅國畫作品《涼風起秋末,君子意如何》被人民大會堂管理局收藏,洗練卻精準的筆墨,無事雕琢,閑放中見整肅,意到筆隨,於平淡中寓真趣。王維《山水訣》說,“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學者還從規矩。”紙面雖寥寥數筆,意境卻妙不可言。從一片花瓣、一滴水珠、一粒沙塵中,似乎能看到整個世界。“此次交流展呈現瞭兩地在高層藝術專門人才培養方面所秉持的不同理念和方向。應該說對兩岸藝術與文化交流起到瞭推動作用。水墨畫藝術是最能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和品格的藝術載體,因此兩岸藝術傢交流起來特別親切。”談起臺灣師范大學,尹滄海還特別提及一個淵源,“曾任教於臺灣師范大學的書畫藝術大師、法蘭西學院藝術院終身院士朱德群先生是我的同鄉,我們老傢都在有著書畫之鄉美譽的安徽蕭縣,全縣擅長丹青者數萬,剃頭匠、教師、做小買賣的,都學畫畫、學寫字。所以,這次能夠和臺師大一起辦展,我個人也覺得緣分難得,格外珍惜。”對於參展的臺灣藝術傢作品,尹滄海表示畫作都足見功底,但創作理念和手法與大陸作品的差異也顯而易見。“他們傳承瞭中華文化,但受西方思想影響要比我們多,從而呈現出創作上的多元化就更顯著。同樣是水墨畫,他們的作品借助西方藝術的表現手法,展現當代人的思維空間。而大陸的作品更傾向於中國古典哲學和美學影響下的思維方式,講究的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創作上靜以求之,欣賞時也是一種品茗靜對、遙想遠山明月清泉的感覺。尹滄海認為,真正好的作品,不僅在創作的手段、方式和技巧上繼承古代傳統,同時還應賦予作品更多的時代和內心特征。“我個人以為,水墨畫和文人畫有許多相通之處,進行現代水墨創作的文人,既要有士的根性部分,又要有現代文人的生命激情。表現在作品上,則是將內在的心靈軌跡與外在的線條表達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給水墨畫註入現代的人文氣息。”而在尹滄海看來,這種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在這次展覽的兩岸書畫傢的作品中都有著很好的體現。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4-01-19/161556729.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nel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